2015年2月19日 星期四

思潮--動保的前現代、現代與當代


『我們什麼時候才能跟貓狗一起進步到這個當下?』

台灣的動保很大一塊起源跟宗教有關,救生、不殺生、放生,經典典故我並不熟悉,但我們可以很清楚感受到許多收養流浪貓、狗的單位和愛心人士都具有這樣的觀念,這是台灣特有的社會環境。

我認為這是台灣動保(甚至野保)的前現代,倚靠心性宗教與生死觀,對於動物行為與動物福利毫無了解的「救援行動」,並具有輪迴的觀念,救動物是在積陰德...等等。這樣的觀念受到衝擊,可以在安樂死引進的年代可見一斑,直到現在,民眾對於收容所安樂死的看法仍然停留在「收容很多貓狗所以要撲殺」的觀念,並不熟悉收容所在傷重情況下必須人道處理的狀況。當西方動物福利的觀念衝擊台灣宗教生死觀的時候,西方動物福利顯然沒辦法大勝。而在保護動物上,我們都輸了,因為動物仍然在受苦,因人而苦。

「你救狗、救貓,你真有愛心」,我們可以在維基百科上看到「愛狗人士」的條目備註既有負面批評的意涵。這正是台灣現代性的展現,許多人已經游離於宗教信仰,並沒有宗教的詞彙可以來描述「救援動物」。「愛心」正是一種極具現代化的標籤,意味著「這個社會很現實,狗貓什麼的不重要,你正在做一件對我沒有意義的事情,但我又不能說你不好,只好說你有愛心。」,這樣的態度不只出現在動保圈,也展現在許多台灣人對待各種公益事業上。

你可以留意,多半的人說「有愛心」是用國語,若以台語描述,多半會聽到「做功德tsò-kong-tik」,這是文化上的差異。


而我們的動保真的有進入到現代嗎?我並不這麼認為,幾個思考點給大家想想。

  1. 台灣的流浪狗管理和寵物管理有正確數字嗎?有用科學檢討有飼主\無飼主的寵物管理嗎?
  2. 台灣的收容所有進入講究數字、技術的高度現代管理嗎?
  3. 台灣的動物保護法在動物福利的要求,有多少飼主達到?(包含餵養、收容、中途機構)
關於以上這幾點我會在另外寫文章詳述問題點,你會發現這些問題在現在的動保裡面實作並不多。不過近期開始有些討論,比如說從安樂死執行率的討論開始轉移到自然死亡率的討論,或是TNR、TNVR的結紮\去勢手術討論...等等。

那當代動保是什麼?我認為當下的動保具有幾個特性,供大家參考。
  1. 上面提及的前現代與現代的特性在這個當下是混合的。即便現在比起十年前街上流浪狗已經變少許多(可以查農委會的數字),在這個當下仍存有舊有的觀念,而且這些觀念仍然會繼續生存,無法消除。
  2. 早期的動保理論開始受到檢視,比如說「流浪狗是棄養造成的,台灣人都買狗然後再丟掉。」若是這樣應該到處充斥著品種犬,但這與現況不合。
  3. 救援、收容、送養等詞彙的意義開始轉換,因為環境脈絡的關係,人們會開始會用不一樣的形式來處理這些流程。比如說當動保圈發現其實真的沒那麼多人要養米克斯,那送養這件事情的意義就會開始從「愛心領養」變成「幫他們找生存空間」,這也是近年來多元送養或工作犬貓的觀念興起的原因。收容也會漸漸變得「沒有愛心」,而更實事求是,雖然這也是前進到現代的一部分,但是當代會更發現語言包裝與內涵的影響力。
  4. 看重語言文化裡對待動物的方式,解構對待動物的方式。比如說前面提到台語/國語在看待公益與動物的差別,許多工作者會開始把文化裡動保語言沒有描述到的部份提出來。像是蘋果日報的「全台流浪動物的幸福故事」專欄,正是在重新解構動保圈提及生命教育的飼養觀念(而且這種觀念其實非常單一化)。

最後,大家一定還是充滿困惑,搞不清楚這篇文章到底在表達什麼,「你並沒有提出任何的解決方案啊?」你的心裡會這麼問。而我回答,在當代最需要的是思考,並且與問題共存,重新檢視我們看待問題的角度與觀點,才會在語言未及之處發現更多的東西與方法。

願,每個人都可以開始跟其他動物一起思考。


吳浮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