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0月30日 星期五

台灣動保是關乎如何離世

/吳浮

/吳浮
觀察野生動物或寵物的相關文章,通常都是容易挑起人們激動情緒的議題在大量流傳。這些通常是關於虐殺、慘死的相關文章,激起了群眾的反應。但討論具體建設的回應甚少,比如說違反動保法應該交由檢調法辦處理,或是福利制度應該如何改善等等。筆者試圖從大眾心理的角度,來提出台灣動保路線的可能性。
動保運動層面,關於死亡這件事,耙梳動保運動,似乎都在逃離死亡這件事,彷彿不要在自己的面前慘死即可。若以這個角度思考,動保運動發展上,從收容所安樂死,中途和愛心人士「救出」貓狗,到推動結紮放回原地(任何TNR的變形都是)法制化,說這是一種帶著貓狗逃離意外慘死的過程,比較能夠讓人理解。理解為何這一系列的動保運動,無論是在野生動物和寵物的界線思考上或是飼養福利的提升,與講求邏輯的西方動物福利思維有所差異。這也是在台灣這一系列的動保運動裡,都容易被冠上「理盲」的原因。貓狗終究會死亡,若不面對死亡這件事情,永遠都會讓投身相關工作的人陷入害怕擔心和無助的困境裡。
動保團體在現在的社會環境下,多數也不談論自己收容、照顧的動物怎麼善終的(除了虐待案件募款以外),那關乎到團體的形象與輿論,多半是內部檢討。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引進安樂死以後,就鮮少有關於如何「好好結束生命」「善終」的討論。直到近年才有許多開始討論寵物如何善終的活動與討論,但對象多為私人寵物層面,稍後會在後面提及。
總之,收容所的貓狗如何死亡?野外的貓狗又如何死亡?團體的貓狗如何死亡?攻訐這些問題而卻不加以改善,好好面對自己的生命觀,討論如何善終是自己/眾人能夠接受的,這勢必只會成為逃離死亡的無盡之路。
機關與社團層面,可以看到,各類紀念死亡貓狗的運動、舉辦講座與生命觀的討論。國北護有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,2011年為校犬小黑的離世舉辦哀悼典禮,令人印象深刻,該校的臨終關懷與研究非常值得參考。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特別在2011年的「動物福利、獸醫倫理與臨終關懷」研討會當做一個重要議題討論。臺北市動物保護處也在2015年舉辦臨終系列講座,聘請獸醫師杜白和心理諮商專業講師。往年也有幾個團體舉辦過講座與團體,如台灣動物人文社2012年舉辦「捨不得他走」飼主善終經驗支持團體以及2012年台灣安寧照顧協會舉辦「從愛出發-跟著寵物學生命」寵物與安寧照顧講座。也開始出現諾亞方舟動物同樂協會以照顧老殘病貓狗為主的團體,臺北市也正在開展公私立動物安養院的政策。也許台灣還沒有像忠犬小八那樣的紀念方式,但台灣也正在發展自己為動物哀悼的方式。
私人寵物層面,你在網路上搜尋。你會發現動物臨終關懷、動物溝通、寵物瀕葬、寵物個別火化的服務越來越多。2014、2015年甚至連官方也開辦寵物各類葬禮(台北、宜蘭、新北),打破官方冰冷的印象。飼主希望不帶遺憾的與動物分別,這不正是許多投身動保工作的人希望看到的事情嗎?
如果不希望安樂死,就好好安寧。如果不希望橫死街頭,就不要讓他們在外頭闖蕩。如果不希望因為疾病而死亡,就提供好的醫療照顧。如果不希望死在醫療決定下,就好好跟獸醫溝通。不希望自己看著臨終貓狗兒感到痛苦,就想辦法讓自己不要沉浸在痛苦。結論,從「如何讓貓狗善終」或「怎樣的死亡是可以被接受的」等心理層面來思考根本問題,也許各類貓狗保護議題的解套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