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5月5日 星期二

被數字玩弄的台灣人和台灣狗

/吳浮


記者何宜針對筆者先前投稿「110%的領養率,110%的騙局」進行後續報導「收容所認領養率破百?計算問題」,我想臺北市動保處和動保新聞網對於筆者的文章有所誤會。所謂的「騙局」並非指稱數字是造假,而是一整個大環境上,大家對於流浪動物現況的認知落差太大,導致這些荒謬的數字被人利用。比如說:若領養率破百是計算問題,那以往安樂死執行率的計算是否也是被誇大?又比如臺北市動保處指出「當月進所收容量,非收容總量」那究竟每月的收容總量是比帳面多還是帳面少?還是說統計數字從來就沒有總量?是否一隻待上一年會被重複計算十二次?

農委會所稱長期才有意義,又是什麼意思?這些數字關係到預算與政策,深究這些數字公式如何計算,其實對動物沒有直接幫助。若要深究數字,我對於未作寵物登記的黑數比較有興趣。重點是如何能讓這些數字真正指出現況,用來規劃動保政策。比如說寵登數字和縣市人口比作為友善動物空間規劃的依據,這才是根本踏實的事情。

收容所空了有什麼不好?不正代表台灣流浪動物問題正在解套?所以我不禁要問:如果送養率這麼好,臺北市政府何須TNR?筆者尚未聽說領養率326%的花蓮縣政府要推行TNR,而是要積極建立友善的收容所。若數字一直不是穩定的或飽和了,是否意味著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民只有少部分人要養貓狗?那要如何以國家的角度照顧這些動物?怎麼改變政策?怎樣輔導這些飼主?


如同筆者之前投稿「思潮--動保的前現代、現代與當代」,我們對於動保相關數據的認知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先進,反而是聰明的學者專家、考試認證過的政府官員、合法成立的團體知道這些數據可以用來編列預算、編列研究經費。你可以想像這些人說著政治正確的話:「流浪狗很多、安樂死很少、送養率很高」,「把錢給我,我可以做更好」,這種「錢多多、好事多多」的思維在議會質詢的影片裡可見一斑,跟宣稱經濟可以救台灣的口號一樣令人懷疑。有誰可以好好檢討預算和成效,怎樣可以減少開支,用在刀口上?今年新北市政府很帶種的不顧第一線獸醫和團體的收入,直接攬下所有結紮業務,省下的錢就夠我流浪街頭的朋友吃飯了。今年預算,臺北市動保處有1億8000萬,花蓮縣動植物防疫所有7175萬元,臺北市不積極出來澄清,恐怕又要向之前與台南比較一樣,被民眾和動保團體杯葛。但你從來不會在新聞上見到:「最低預算創造收容最多犬隻,全國人民都驚呆了。」,大家都怕沒數字就沒有錢。連領養都有領養補助,你還看不懂在養數跟預算有關嗎?

但花蓮縣是很踏實的,326%的領養率他們也不會大肆張揚。反而是愛上新聞的臺北市,可能是被當成騙子習慣了,看到自己上新聞就對號入座。臺北市政府特地發新聞稿澄清,真是誤會大了,說穿了,臺北市政府本身也是大騙局的受害者。其實筆者也想給這些領養率前段班的縣市一個掌聲,原來台灣的流浪動物問題政府早就攬下來要做了,不像十年前犬殤或現今網路流傳的那般可怕。

只是台灣的環境逼的大家要追求數字,台灣人最清楚帳如何真、如何假了。該是時候修正這些遺害台灣的觀念了,用數字來決定什麼事情要作、什麼事情不作,這才是突破騙局的道路。而不是如同學生考試般一昧追求好數字(看看郭董怎麼掏空台灣。)。各縣市也在去年大選完之後在動保政策領域互別苗頭,其實筆者是樂見其成的。

而數字到底是多少,真的、真的、真的沒那麼重要(因為很不重要,所以說三次),數字怎麼玩弄人們,人們如何追求數字,這才是騙局真正的意涵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